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
从雪山、草地密集的川北、甘南北上,进入甘中和宁夏南部一带,我们的心境变得豁然开朗。10月,这里正秋高气爽,广袤的黄土高坡,也有着温热的人间气象。
“守得云开见月明。”80年前,来到这里的红军也迎来了豁然开朗的新天地。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先后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分别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会师。
“会宁地名好,地名好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走近甘肃会宁县长征胜利纪念园,纪念园大门上镌刻的革命领袖的线日,正是在这里,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吴起会师后,红一方面军持续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为因张国焘错误领导南下受困的红四方面军北上创造了条件。1936年10月2日,从宁夏同心城出发的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攻下地处甘中西部的会宁。10月9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等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率部到达会宁。
纪念园后方,在绿树莺语中,坐落着重檐翘角、威严庄重的文庙大成殿。这座建于明代的建筑,历史上供奉着先圣孔子,1936年10月10日见证人民军队的胜利,见证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景。
这一天,“会宁小城一下子成了红军之城。满城的红军无不兴高采烈,来来往往的任何一个红军,无论过去认识不认识,都如久别重逢的兄弟。”作家王树增《长征》一书记叙,当晚,红军就在大成殿前召开了庆功联欢会。
“会上,朱德宣读了党中央的贺电,贺电把营、连、排、班长都称为首长,这是的第一次,使广大将士受到深情鼓舞。”解说员王筱介绍。
会后举行了大会餐。“此刻,中国的西北天高地阔,长风浩荡,红军官兵们吃着新鲜的羊肉,喝着当地产的一种叫呢呢的土酒,直喝得所有人无不热泪滚滚。”《长征》写道。
会宁会师后,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又在会宁东边的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二方面军实现会师。1996年,党把这一天认定为三大红军主力长征胜利会师日,它标志着长征的正式结束。
如今,在将台堡镇上,从任何一条街都能看见位于会师纪念馆22.5米高的会师纪念碑。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16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可以看见地面上印着几个红军脚印,象征着当年红军路途跋涉的艰难。纪念馆中央,一座和回族阿訇促膝长谈的蜡像惟妙惟肖。“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进入回族相对集中的西吉县后,及时制定发布了《回民地区守则》,等领导还主动拜访了当地阿訇,被群众称作 ‘仁义之师’。”纪念馆讲解员告诉我们。
而就在今年7月18日,习来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
会宁会师纪念园中间,由题写塔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巍然挺立。塔共高11层,象征长征途经11省份,象征着红军经历千难万险、开天辟地的壮举。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这4路红军长征之前,还有红7军团、红10军团组成的抗日先遣队和红6军团先行的突围性长征。
——长征总行程6.5万余里,其中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征服约40座高山险峰,穿过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4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近3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级以上干部约430人,其中师级干部80多人,军级以上干部12人。中央红军有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用双脚丈量中国大地后,中国的革命火种不仅没有被敌人掐灭,反而越烧越旺,红星持续照耀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将台堡这个长征结束的地方,习还强调,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